深圳——探索超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Time:2020/10/09分享到:

作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深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垃圾分类放在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实事的高度,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一)建设高质量的政策标准体系

深圳不断健全垃圾分类政策、标准、规范和指引,完善顶层设计。自2015年8月以来,深圳出台了政府规章《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配套制定实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等文件,发布《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等系列标准规范,针对家庭、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区域制定了《深圳市住宅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管理要求》等管理规定,明确各个场所的分类投放设施配置和管理要求,为垃圾分类工作快步推进提供了保障。2019年1月,印发《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技术路线和标准指引》,初步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标准体系。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计划今年9月1日实施。围绕《条例》实施,深圳将继续完善配套政策标准,策划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发动全社会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迈进垃圾强制分类新阶段。

(二)建设全方位的宣传督导体系

深圳从社会宣传、公众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指引、现场督导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宣传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努力培育市民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

聘请郎朗、易建联、周笔畅、王石、吴庆捷、董超、张天宇、张星月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深圳垃圾分类代言人,助力推广垃圾分类理念。通过立法将11月8日定为垃圾减量日,开展光盘行动、旧衣回收等宣传,广泛传播垃圾分类减量理念。

实施蒲公英公众教育计划,市区共组建近300名志愿讲师团队伍,开展了上千场垃圾分类大讲堂、微课堂等活动。建成近2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区级科普教育馆,接待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

深化垃圾分类进校园,编制中学、小学、幼儿园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德育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实践,全市近800所中小学全面践行垃圾分类。

积极推进居民家庭分类,《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发放入户、张贴到栋,为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在全市所有物业管理小区开展定时定点督导。每晚7点至9点安排以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居民和物业人员为主的督导员开展现场督导,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尤其是家庭厨余垃圾。截至目前,已有11155名督导员在全市10355个分类投放点进行常态化定时定点现场督导,推动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三)建设全覆盖的分流分类体系

深圳以“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类为基础,科学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努力做到生活垃圾应分尽分、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对产生量大且相对集中的餐厨垃圾、绿化垃圾、其他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实行大分流;对居民住户产生的玻金塑纸、有害垃圾、废旧家具、废旧织物、年花年桔和家庭厨余垃圾进行细分类。分别委托专业收运处理企业实行专车专运、分类处理,着力解决 “前端分、后端混”的问题。全市共有1074台各类分类收运车辆,目前全市日均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量达3700吨,有效减轻末端垃圾焚烧、填埋处理压力。

同时,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推广便民废品收购疏导点,提升资源回收水平,全市每天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市场化回收量达5500吨。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1.4%。

(四)建设高标准的设施配套体系

坚持系统化思维、全链条管理,加快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不断提升末端处理能力。

根据分类处理的需要,全市建成一批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厂、废旧家具拆解处理厂、废旧织物回收分拣厂、果蔬垃圾处理厂(点)、绿化垃圾粉碎处理厂(点)等100余处分类处理设施,初步构建了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对前端分类形成了有力支撑。

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提标改造盐田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建成南山、宝安、龙岗三大能源生态园,新增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每天10300吨,全市每天垃圾焚烧能力达18000吨,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

(五)建设高效率的责任落实体系

深圳从市级统筹到区、街落实,不断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垃圾分类责任,推动形成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

市级层面加强统筹组织、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将其纳入对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以及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形成有力抓手。

区、街层面负责具体实施,设置分类设施,组织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打通分类收运和处理全链条。

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合同履约监管,全面落实物业服务企业、集贸市场、餐饮酒楼、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主体责任,实施住宅小区、家庭、个人、单位的垃圾分类激励办法,形成强制和激励的双重效应,提升科学管理水平。